生态文学丨何田昌:草籽花开
稻谷收割完毕的每年深秋,懂得盘算的农人们会趁机在禾茬间撒下草籽种,用不了多久就从湿软的稻田里长出绿茸茸的草籽来。等到开春,田野里到处是这种植物,所开细小的花朵,红色、白色与紫色混搭一起,挨挨挤挤,很是漂亮。衬托着这些花朵的,是密实无间的茵茵绿叶,一大片一大片,
稻谷收割完毕的每年深秋,懂得盘算的农人们会趁机在禾茬间撒下草籽种,用不了多久就从湿软的稻田里长出绿茸茸的草籽来。等到开春,田野里到处是这种植物,所开细小的花朵,红色、白色与紫色混搭一起,挨挨挤挤,很是漂亮。衬托着这些花朵的,是密实无间的茵茵绿叶,一大片一大片,
“我是一个浪漫的现实主义者。”这句话常挂在张家口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教师、班主任、年级主任“三职合一”的任宏伟嘴边。在他心中,教育的浪漫在于美好纯粹,而现实则是这份美好需要用无限的热爱与脚踏实地的行动去编织。
黄山区人民检察院坚持党建引领、业务强基、文化赋能,推动党建、业务、文化紧密结合,把检察文化品牌打造作为重要抓手,通过两年以上扎实有效的工作,取得良好成效。
人生就像一场漫长的行走,路上有崎岖也有坦途,有阴霾密布的时刻,也有豁然开朗的瞬间。我们常常急于找到方向,渴望立刻知晓结果,却忽略了万物生长自有其规律和节奏。年少时总以为只要拼尽全力,就一定能收获想要的结果;可随着岁月流转,渐渐明白,并非所有付出都能即刻兑现,并
年轻时总想着一挥而就,写一篇惊动文坛的大作,如今才明白,真正打动人心的文字,是岁月里一点一滴积攒起来的。那些清晨煮粥时的沉默,傍晚牵着孙子在小区散步时的闲话,老伴在厨房里唠叨的那句“盐放多了”,都是最真实的生活,也成了笔下最温暖的素材。四五十岁才开始提笔,不再
9月10日上午,在教师节到来之际,襄城区检察院未检干警化身法治老师走进襄城区阳光宝贝幼儿园,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生动有趣的法治启蒙教育课。此次活动旨在提升幼儿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,努力为他们营造更安全、健康、和谐的成长环境。
是老天爷在提醒你,该清空过去的烦恼,腾出地方,迎接马上要来的好运了。
近年来,十堰把建设高素质、专业化、创新型教师队伍放在教育发展的重要位置,通过“名师工作室”项目建立教联体及学教研用融合新机制,实现教师培养、培训、研究和发展一体化,推动十堰教育从“优质均衡发展”迈向“优质特色发展”。
2025H1板块共实现营收16755.54亿元,同比增加3.49%,归母净利润861.47亿元,同比增加16.04%。2025Q2板块共实现营收9206.13亿元,同比增长5.22%,环比增长21.95%,实现归母净利润495.89亿元,同比增加26.97%,
夏末的常州,睡莲正以“水中女神”的姿态绽放着“花生”的最后一场芳华。9月2日上午,在常州市天宁区青龙街道花园村的一隅水塘边,25岁的李潇俯身拨开浮萍,指尖轻触一朵微型睡莲的花瓣,青春的脸庞上掩不住笑容和激动——这是他潜心培育的“潇洒莲坞”,是中国微小型睡莲育种
刘亮程将心地比作最远的荒地,寥寥数语,却道破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。我们如逐风的飞鸟,在功名利禄的天空中不停盘旋,却遗忘了内心那片亟待开垦的沃土。当物质的丰裕填不满精神的空洞,当外在的喧嚣掩盖了内心的低语,我们是否该停下匆忙的脚步,俯身耕耘这片荒芜已久的心田?
2025年春,我带着满腔热忱,参加“优师帮培”计划,前往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中学。家人叮嘱不断,我的心却早已飞向远方——那里,有一群藏族孩子等着我的到来。
早上六点刷朋友圈,看到前同事晒年薪百万的投资Offer,心跳瞬间漏半拍——当年一起实习时,他Excel都不会。
生命中的一切,都是最好的馈赠,那些失去的,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,那些错过的,会在下一个路口等你。
初入职场,鹿爱莲便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幼教工作,仅用5年时间便获得山东省教学能手称号。“离开了孩子,我浑身提不起劲儿。”鹿爱莲在日记中这样写道。她深知,要做好幼教工作,不仅要有爱心,还要有科学的教育方法。她通过目标重构、内容创生、情境驱动、方法创新、评价改革等方面
初入职场,鹿爱莲便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幼教工作,仅用5年时间便获得山东省教学能手称号。“离开了孩子,我浑身提不起劲儿。”鹿爱莲在日记中这样写道。她深知,要做好幼教工作,不仅要有爱心,还要有科学的教育方法。她通过目标重构、内容创生、情境驱动、方法创新、评价改革等方面
人生在世,无论是美貌还是青春,无论是金钱还是财富,都是上天眷顾的好运气,即使是遇到难舍难分、气荡山河的爱情,也都不能使人免受一切伤心和痛苦。
几年前,文智老师见我喜欢跟随旧时月色、洞庭行客到乡村寻古访幽,特意告诉我,九只树村黄家陂附近有棵古槐树,据说是“洪武落业”时,陈姓村民的先祖从南昌府带来种下的。
在八公山下,有个远近闻名的豆腐村——寿县八公山乡大泉村。步入大泉村,整洁通畅的入户道路,规划有序的便民停车场,主题鲜明的文化墙绘,焕然一新的农家小院,洋溢幸福的村民笑脸……构成一幅业兴人和、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画卷。
作者简介:吴树罡,中共党员,汉族,1964年生,山东省博兴县人,滨州职业学院教授(退休),硕士,曾在《中国教育报》《中国青年报》《新华社地方频道》《半月谈》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》杂志发表文章70余篇,出版职业教育研究方面专著5部。